《林氏法》简介

 

 

王纪文

 

    代数多项式求根是一个重要问题。一、二次多项式的根能用解析式直接表示,早已成为中学代数课程中的要点。三、四次多项式的根也可用解析式表达,但十分冗长 不便应用,数字计算机普及后甚至被遗忘。高于四次的多项式,已被严格证明不可能精确求根,只能用近似法逐次逼近,更无从用解析式表达。

 

    我国已故著名学者林士谔教授,1939年获美麻省理工学院(MIT)博士学位,在其学位论文中首次提出劈因法逐步求解高次实系数多项式的根。上世纪四十年代又先后三次在MIT出版的学术期刊《数学物理》上正式发表论文阐述劈因法,每次均有改进,并被称为《林氏法》。

    

    此法的求根过程如下,对欲求根的实多项式估计二个根(二实根或一对共轭复根),形成一个实二次多项式,称之为(二次)因子,作为除式来除该多项式,必除不 尽,得一商式和余式,余式为实一次多项式,用它所含的二个实系数,按照林先生所提出的方法修正初设的因子,再除元多项式,得一新余式,完成一次叠代。关键 是,经林先生证明,新余式二个实系数的平方和(是一 正数),代表误差,必小于原余式的系数平方和,即误差减小。重复上述叠代过程,误差不断减小,就是具有收敛性。当误差足够小时,忽略余式,相应的除式{二 次因子}代表二个真根(二实或一对复共轭),就是劈出了一个二次因子(故称劈因法),所得的商式是降了二次的实多项式。对其重复上述劈的过程,就不断求得 根,不断降低商式的次数,直至最终完成。

 

    实系数多项式可能有复根,若有,必共轭成对。此法用二次因子去劈,完全不涉及复数运算,又不妨碍复根的求得,故而是其优点。此法虽收敛相对较快,但具体的收敛速度仍与初估值和真值的接近程度有关,越近就越快,故而此法使用者的经验也很重要。

 

    林先生当年本着独立创新的精神,艰苦钻研,提出了劈因法,值得我们学习、继承、并引以为荣。由于当时的学术交流远不如当今方便,有一些国家的学者,在林先 生的同时或之后,也独立提出了相近的方法,故而国外文献和教科书中提及林氏法时,有些会并列他人的姓氏,切勿理解为合作提出,而是分别独立提出。

 

    上世纪四、五十年代,只能以简单的工具(如手摇计算器),用人工的方式按照林氏法求解多项式的根,费时、费力,多项式次数和精度都受到限制。广泛应用数字 计算机后,输入多项式的系数,很快就能输出结果,上述缺陷不再存在,这是计算机程序包(如MATLAB)中的多项式求根程序显示的威力,而编制这种程序所 依据的原理正是林氏劈因法,充分表明了在当今计算机时代林氏法的巨大生命力。